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新华全媒+丨开垦荒滩,探索新技术,六旬老农坚

来源:皮肤科学通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7-14 05:4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于会怀说,现在种地和原来不一样了,原来农民管的是一片田,旱涝保收就行。现在他管的是一粒米和一群人,从种植到收获,再到生产和销售,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。 于会怀得了实惠

  于会怀说,现在种地和原来不一样了,原来农民管的是一片田,旱涝保收就行。现在他管的是一粒米和一群人,从种植到收获,再到生产和销售,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。

  于会怀得了实惠,也没忘了村里人。2010年,46岁的陈殿超结束了在外打工生活,回到了许家村。于会怀专门把他请过来,管起了大米加工车间,每年收入5万多元。

  这么多粮食往哪搁?几番考虑之下,他买回一整套的米加工设备,一粒米从黄灿灿的谷粒,到清理、脱壳、碾削……整个加工过程自动完成。他还注册了商标,印着“老于大米”“会怀大米”的米袋,每年被送往全国各地。

7月6日,于会怀在合作社粮仓内整理存粮。新华社记者王乙杰摄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秋收后,使用机插秧的农田减少了人工成本,每亩增收了300元。农户得了真收益,机插秧也顺利推广开来。第二年春天,到于会怀家租用插秧机的农户,堵得门都推不开。

  此后几年,于会怀种地的面积从数千亩增至上万亩,成立合作社,办起了家庭农场。地多了,光靠拖拉机不够用,他又买回了村里的第一台水稻插秧机。

  为打消大家的顾虑,于会怀走家串户,免费帮大家机插秧,承诺减产包赔。白天插秧机在泥里翻滚,晚上他就一点点拿抹布细细擦干净,心疼得像个宝。

7月6日,于会怀在稻米加工厂检查设备。新华社记者王乙杰摄

  有了大伙的信任,于会怀的田越种越多,承包和托管加起来最多时超过了3万亩。

  于会怀是沈阳市辽中区许家村人,他皮肤黝黑,眼睛明亮,一看就是地道的庄稼汉。20世纪80年代起,他从村里开第一台链式拖拉机到拥有各类农机400余台,从开垦荒滩到承包数万亩良田,一点点探索农业新技术、种植新模式,实现丰产增收。

  除了种田,64岁的于会怀最得意的还有自己的孙子。今年刚上高二的孙子,学习努力,成绩也名列前茅。每次听到好消息,电话那头的于会怀笑得合不拢嘴,“学习就和种地一样,努力总差不了”。

  于会怀说,靠着规模化种植,再加上国家助农力度大,第一年他就赚回了本金,还余下不少。

  2000年是于会怀规模化种植的起点。他不甘心只种自家的几十亩地,承包下了4000亩河滩荒地,前后投了数十万元,准备大干一场。翻地、起垄、插秧,他硬是拿着几台链式拖拉机,搞起了当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机械化作业。

  今年,于会怀还联系好了相关企业,准备为自家的农机都安上北斗导航,开启智慧化农田的新征程。

  ?7月6日,于会怀在水稻田里除草。新华社记者王乙杰摄

  “买回来村民不认可,谁都不看好机插秧。”于会怀说,那时候的插秧机性能差,苗插得快却不齐,农户自然也不信任。

  新华社沈阳7月13日电(记者武江民、翟啸山)7月的辽宁早已过了农忙时节,64岁的于会怀一有空就往稻田里跑,深一脚浅一脚地拔杂草、看长势。和土地打了四十多年交道,可这片稻绿,他怎么看都看不腻。

文章来源:《皮肤科学通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pfkxtb.cn/zonghexinwen/2022/0714/739.html



上一篇:真能返老还童?科学家让细胞年轻了“30岁”!怎
下一篇:提醒:烈日骄阳下,科学防晒是关键

皮肤科学通报投稿 | 皮肤科学通报编辑部| 皮肤科学通报版面费 | 皮肤科学通报论文发表 | 皮肤科学通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皮肤科学通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